2008年5月29日 星期四

格爾尼卡 Guernica

格爾尼卡 Guernica 

畫名「格爾尼卡」,原來是西班牙巴斯庫地方一座古都的名字。 西班牙人民戰爭正激烈的一九三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支持佛朗哥政府的希特勒領導的德國空軍,突然襲擊格爾尼卡,結果整座古都幾乎全部燒毀,造成數百名人民死亡。 這次慘禍的規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州和日本的大都市遭轟炸的規模相比自然是小得多。但是就當時而言,卻也是前所未見的大災禍。當時住在巴黎的畢卡索聽到格爾尼卡毀滅的悲慘消息時。便以這幕慘劇為題材,將內心受到觸動的情感描繪出來,這便是「格爾尼卡」這幅大作。

畢卡索運用黑、白、灰的色調來表現畫境,使得整幅畫的畫面看起來如同服喪般晦暗。 

房子正熊熊地燃燒著,一個女人被火燒著掉下來,停止呼吸的嬰兒、仰天哭泣的母親、四肢分離的士兵屍體,折斷的刀、刀子旁邊開著的白花。 

是電燈?還是炸彈爆炸的光芒?光芒下有一匹受盡苦楚的馬、不知如何是好的牛雙眼也濕潤了。 整幅畫的結構和筆法看起來似乎相當粗率。人物的肢體被任意地延長或縮短。手指和腳趾大得不協調,本是人的側面之處,卻有兩個眼睛不自然地長在一起,或是不自然地排列著。


但是,若目不轉睛地注視這幅畫時,人體和臉的變形會越來越異常,女人們的恐懼或震驚的表情也越來越逼真,最後不由得會感受到身歷其境的強烈壓迫感。 

「格爾尼卡」展示在普拉多美術館的分館。來到這座分館時,有一件事相當令人詫異。 

首先,在入口處照相機和一切隨身物品都要交由館方保管。其次,每個人都必須接受金屬探測裝置的檢查。就像機場為了防範劫機所設的裝置一樣,只要探測到身上帶有金屬,信號器便會馬上鳴叫起來。接著通過一條微暗的通道後便是展覽場。「格爾尼卡」被保藏在笨重的密閉防彈玻璃罩裡面。

近年來在世界上許多美術館中,名畫的警衛有越來越趨嚴密的傾向,然而像「格爾尼卡」戒備之森嚴恐怕是絕無僅有的吧。隔壁的普拉多美術館本館中所展示的維拉斯貴和茲(Velazquez)和戈雅(Goya)等人的大量名畫,也只是普通的展示罷了。然而就只有「格爾尼卡」這幅畫非得作特別嚴密的保護不可,這難道有什麼不尋常的原因嗎? 

於是,我便在西班牙各地徒步尋訪研究畢卡索的專家、歷史學家、政治家、新聞記者和許多民眾。


人們告訴我:「追本溯源,還是要歸究於畫『格爾尼卡』時所發生的事情。」 「格爾尼卡」在一九三七年巴黎萬國博覽會時,裝飾在西班牙政府館的牆壁上。因為當時畢卡索應西班牙政府委託作了這幅畫。 

如前所述,事情是發生在人民戰爭最激烈的時候。當時西班牙有右派的法西斯主義者與政府對抗,雙方不斷持續著激烈的戰鬥。 

同胞之間的內戰往往比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更容易造成慘烈的災難。整個西班牙擴大著對反對派採取集體行刑及報復行刑等悲劇。當時的兩大派系是共和國政府及右派的佛朗哥將軍率領的反政府軍。 

共和國政府打算「在聚集來自世界各地之人的萬國博覽會中,透過畢卡索著名的畫筆,來向世界控訴佛朗哥反政府軍的殘酷」。支持共和國政府的畢卡索接受了政府的要求,將反佛朗哥的情緒描繪在「格爾尼卡」上。 

但是一九三九年戰爭結束時,佛朗哥取得了勝利。共和國崩潰,其擁護者亡命國外,於是畢卡索也成為一名亡命者。「格爾尼卡」的命運也像喪失祖國的亡命之徒一般,被保管在紐約的近代美術館。 

此後的三十六年之間,西班牙便處於佛朗哥的獨裁之下。對佛朗哥而言,「格爾尼卡」的作者畢卡索是一個可憎的敵人,因此,畢卡索所有的畫作完全禁止公開,甚至於研究畢卡索的論文,也不能在西班牙國內發表。